配天机器人CEO索利洋, 用原创打造中国机器持久生命力
Published on:2020-04-20
20世纪60年,第一代工业机器人诞生,开启了工业制造的“通用自动化”进程,机器人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自改革开放后,就开始重视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疫情发生以来,工业机器人在抗疫一线承担了大量任务,也在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随着国内劳动力老龄化,劳动力供给拐点已经出现。面对人口红利的下降,人力成本日益增,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迫切需求以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 “机器换人”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不仅是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应用市场,更是工业机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虽然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不断的进步中,但和国际同行相比,差距依旧明显,约70%的市场被发那科、ABB、安川、库卡等跨国巨头占据,核心技术专利缺失严重,仍面临“大而不强”的难题。
工业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代表,也是“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如何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壁垒,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真正“由大变强”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行业的未知和风险,常见的是望而却步,却少有勇于探索和埋首于技术梦想的人。有这么一批年轻人,毕业于清北,却迎难而上投身于机器人行业,配天机器人CEO索利洋就是逆行者之一。
配天机器人CEO索利洋
开荒拓土:投身中国智能制造
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的索利洋,毕业之后顺利进入外企工作。2010年,索利洋和5个北大清华的校友组团从外企走出,抱着为民族工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初心,加入大富配天集团,转行投身于智能制造行业,组建了配天机器人北京研发中心。
回首创业初衷,索利洋说道:“民族企业和外企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民族企业能够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把知识运用在中国大地上。”
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而且是典型的“三高”行业,技术壁垒高、研发资金需求大而且回报周期长。
转投于一个没有任何“前车之鉴”的新兴产业,凭借的不只是一腔热血,也需要现实对理想的支撑。索利洋回忆起创业十年的艰辛,感慨道:“孙董是一位极具民族情怀的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一种自己的坚持和执着,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一环,他非常愿意和支持我们。工业机器人是一个研发周期长,回报率非常低的产业,甚至能不能回报都不好说,是孙董十年坚定的默默支持才有了配天机器人如今的发展,一直是他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土壤和信念。”
一波三折:坚持自主原创
核心技术只有自主原创才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永动机”。
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作为工业机器人本体的三大关键零部件,直接影响机器人的性能和质量。
工业机器人发展进程中,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自主原创开发,加速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才能打破技术壁垒,为机器人产业提供持久生命力,让中国从工业机器人大国向强国转变。
“配天机器人自2010年成立之初就一直在走独立自主的正向研发之路,这在机器人行业是个异类,当时买国外的机器人来拆,反向工程是主流。实际上我们团队做工业机器人是没有任何技术基础的,更没有技术积累。对机器人一无所知,没有任何指导,就是自己摸索着往前走。当年我们七八个人就敢从零开始,从机械、软件、硬件到算法全部自己研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提及创业之初,索利洋讲道。
2010年的6月份,配天机器人研发中心开始第一代机器人的研发,用了8个月时间,可以实现在Pad上画画。第一台机器人首先自研的是机器人的“大脑”控制系统,从无到有的成功为“跨界团队”打了一剂 “强心针”。
“第一代机器人的主要研发的目的是验证我们的一些想法,因为那时候我们没做过机器人,所以说机器人能够走通,能够动起来,我们能控制它,当时团队是十分高兴的。但毕竟产品的控制软件算法不成熟,样机在工厂调试的时候出现了机器人失控,万幸没有人员受伤,这次事故也为后来的研发安全敲响了警钟。”索利洋说道。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2011年2月团队开始重新设计负载50公斤的第二代机器人,不仅使用了自研的控制系统软件,还触及核心部件,工业机器人的“心脏”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潜心研发一年,却以失败告终。
“第二代机器人在研发时我们引入了太多新的东西,这些自己开发的核心模块并没有成熟就拿来用,这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训,就是说做产品研发不能着急,必须要把核心模块做成熟了才能用。”
配天机器人自主研发模块产品
从那以后,整个团队用了5年的时间耐心打磨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的本体设计、控制系统和核心部件。直到2016年,经过不断的测试和性能提升,本着要对客户负责的态度,成熟稳定的第三代机器人终于“拨云见日”推向市场。
市场机遇:把握时代脉搏
多年的技术沉淀终于取得了成果,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不仅仅是一种工业民族情怀,也提升了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控制。
2016年初入市场的配天机器人,在面对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多年的市场垄断和国内其它品牌激烈竞争的双重夹击下,面对客户的质疑,配天机器人的高性能、高性价比和专业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国内市场的认可,至今累计出货量已经达到了4000多台。
如今,配天六轴机器人在产品性能方面,稳定性、精准度均可比肩行业“四大家族”,可以满足各类行业的各种工艺需求;产品研发方面,国产化程度达到90%以上,持有700余项专利(含200余项发明专利)及40余项软件著作权,目前参与制定中的国家标准有30余项;市场方面,超高性价比,有口皆碑,长期合作客户超300家,国内行业排名稳居前五。
对此,索利洋表示:“配天机器人到现在十年,虽然小有成绩,依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配天机器人已经能够满足绝大部分的应用,但是团队的目标不是仅仅做出一个能用的机器人,我们是要把机器人当作一个工艺品来打磨。从外观到界面,从一个小小的抖动到用户的操作习惯,从螺钉的选择到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我们都要精益求精,永远像公司创业第一天那样思考,追求极致,才能在市场洗牌的过程中存活下来。”
除了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和本体的研发,配天机器人开发了具有全球首创的系统集成案例“无源滤波器自动化智能柔性装配生产线”和“粉针剂类药品自动投料系统”并已投入量产。开发的协作机器人MoKi 5,便携轻巧且可以应用各类场景,能够完美实现人机协作。
配天协作机器人MoKi 5
在产品的迭代方面,配天机器人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前提下,除了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功能外,也在不断优化产品,缩小机器人在速度、精度、刚性、可靠性等性能方面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把握市场机会,用原创打造中国机器持久生命力,为中国的智能制造尽己所能。
Previous:上海与郑州双布局运作,2020市场开拓不可错过的物流展会平台
Next:新基建真的会成为机器人行业的助推器吗?